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初探
日期:2011-04-02 00:00:00  作者:后勤处 来源:  浏览量:5737

 

       作者:冯仁礼    转贴自:山西农业大学平遥机电学院

高等职业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一项重大改革。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不断完善,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信息化战略的实施,教育领域的各项相关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职业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迈出了可喜的步伐,推动了高职院校办学模式的重大转变,增强了高职院校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的能力,促进了高职院校和社会的稳定,对其它部门和单位的后勤改革发挥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师生的普遍肯定和拥护。但是和普通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必须清醒地看到,高职院校后勤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状态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改革的任务仍十分艰巨繁重。各地各校之间改革进展很不平衡。有的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领导认识不到位,思想不重视,统筹规划不及时,组织推动不力;有些地方和高职院校对中央制定的有关政策理解和执行有偏差,把后勤社会化改革简单地推向社会;有些学校的领导和教职工思想观念滞后,改革意识不强,服务模式落后,规范管理不够。特别是大部分高职院校设备陈旧,经费短缺,包袱沉重,加之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都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和力度。因此,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制定的关于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方针政策原则为依据,研究探讨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这一重大课题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

()、后勤工作在高职院校的地位和作用

1、后勤工作是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和科研是高职院校的两项任务,但并不是整个高职院校的全部内容。从管理的系统工程看任何一个大系统,要取得最佳的综合效果,必须使各个子系统互相衔接,互相配合。从高职院校的任务看,除了基本任务外,思想政治工作和后勤管理都是学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教学和科研两项基本任务,就无所为中等教育。没有思想政治工作,教学科研任务缺少了重要保证。同样的道理,如果没有后勤管理,教学科研及其他工作都失去了物质条件的保障。由此可见,学校的后勤工作同教学、科研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三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整体。教学、科研工作是中心,思想政治工作是保证,后勤工作是保障。正如邓小平在《科研工作要走在前面》的讲话中指出的“党的、科研的、后勤的工作三个部分,没有后勤科研就搞不起来”。所以说后勤工作是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后勤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第一、后勤工作是实现学校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是各项工作正常运转的基础。恩格斯认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行,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的活动。毛泽东同志也认为任何轻视后勤工作,认为后勤工作不是专门的科学,不需要系统地学习,不需要精通业务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学校后勤工作是为教学和师生的衣食住行服务的,后勤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和稳定,是保障其它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兵马未到,粮草先行”,一所学校不上一节课也许不会乱起来,但不吃一顿饭就会乱起来。因此,高职院校教职工为了从事教学科研及其它工作和各项活动,必须有一个优美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必须有较好的学习条件。师生员工要解决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必须有良好的生活设施。后勤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逐步完善和解决这些问题。以解除师生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去,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和学习效果,保障各项工作和各项活动的顺利进行。第二、后勤工作是降低培养人才成本,提高学校投资效益和办学水平的保障。高职院校有成千上万的师生员工,有数以千百万计的物质财富,运用这支队伍的智慧和力量,管理好百万家产,必须有科学的管理办法。要发挥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的最大作用,提高资金的周转率和设备的利用率,从而降低培养人才的成本,提高教育投资效益。同时也要使有限的资金发挥较大的作用,用小钱办大事,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促进提高整个学校的办学水平。第三、后勤工作是对师生员工进行教育的“第二课堂”和重要阵地,是学校健康发展和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后勤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搞好“三服务”(为科研、教学、师生服务),“三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并在“三服务”和“三育人”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后勤改革的新思路、不断总结新经验。同时要注意增收节支,开源节流,改善服务条件和服务方式,端正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达到学校领导,师生和后勤工作人员“三满意”。从而有利于广大师生员工的安居乐业,无私奉献,勤学苦练,专心敬业。另外,后勤工作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如果后勤工作人员遵纪守法、爱护公物、爱岗敬业、严格要求,以崇高的思想修养,优良的品德作风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优质的服务态度做好工作,就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后勤管理工作人员把学校的环境修建布置的优美整洁,各种物资财产管理的有条不紊,还将有助于师生员工的道德培养和情操的陶冶。后勤管理的全过程也是对师生员工进行两个文明和科学管理相结合的教育过程,有利于形成安定团结和奋发向上的良好风气,为学校的稳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

1、学校后勤改革的方向和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化学校后勤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总务基建等生活后勤和物资设备等技术后勤。是保证教学、科研顺利进行,满足师生生活需要的一项基础性,先行性,保证性的工作。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后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直使用“包下来”的办法,这种一包到底的管理模式在过去的历史条件下,为保证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是有成效的,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经济体制的改革,教育体制的改革,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办包办后勤的弊端就日益明显了,主要表现为;一是管理机制上用单纯的行政方法和计划方法,没有经济管理机制,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没有同部门和个人挂钩,缺乏生机和活力。二是在服务上只强调保障供给,不讲究经济核算。而后勤工作内容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人数的增多,学校样样要包下来,必然形成“小而全”的“小社会”。不仅没有效益,而且会不断加重学校负担,既包不起也包不了。三是只讲完成任务,不重视经济效益,形成了国家包学校,学校包后勤,后勤吃学校“大锅钣”,师生吃后勤的“大锅钣”。四是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职工人人端着“铁钣碗”,吃着“大锅钣”,个人工资奖金福利待遇与服务质量,工作效益没有直接联系,因而职工的积极性不能充分发挥出来。这样使学校后勤在人财物等方面均造成了浪费。这样传统的,封闭的,僵化的,“小而全”的行政管理后勤服务体系,根本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不适应学校教育改革的发展的需要,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瓶颈”。近几年来,各个高职院校参照普通高校改革的模式,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在后勤工作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改革,广大后勤干部职工在任务繁重,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克服困难,努力工作,基本上保证了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但是原有的格局依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后勤工作的困扰和矛盾仍然存在,后勤落后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沉重的负担制约着高职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因此,加快高职院校后勤改革势在必行,推行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高职院校后勤改革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高等外院校的后勤改革十分重视。早在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高等学校后勤服务工作的改革,对于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极为重要。改革的方向是社会化”199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又指出:“学校的后勤工作,应通过改革逐步实现社会化”。19911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对学校后勤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加速学校后勤工作社会化改革,精简分流富余人员,高等学校招生计划的扩大,要同学校后勤工作社会化的进度挂钩。选择若干条件较好的城市组建企业化经营管理的高校后勤生活服务集团公司,从事学生公寓物业管理以及学校后勤生活服务,争取35年内大部分地区实现高校后勤工作社会化”。1998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进一步指出:“加大学校后勤改革力度,逐步剥离学校后勤系统,推动后勤工作社会化,鼓励社会力量为学校提供后勤服务,发展教育产业”。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说:“后勤是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而深化高校后勤改革的出路是社会化”。这为高校或高职院校后勤改革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同时也充分说明,在当前条件下,后勤服务实现社会化,是克服学校面临的“瓶颈”制约,加快学校发展的一条根本出路。学校后勤改革是学校总体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学校后勤社会化,就是将学校后勤服务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依托社会力量和调动社会资源,为学校承担和提供后勤服务,同时现有的后勤转化为独立的为学校服务的企业,并逐步融入社会化服务体系中,从而形成资产多元化,服务多样化,管理企业化,运作市场化的后勤保障系统和服务体系。其实质是要实现我国学校办学模式的转变,转变计划经济条件下一户一校办后勤的局面,使后勤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一种新型的既按市场规律运作,又具有教育特点的后勤保障体系,原国家教育部陈至立部长说:“学校后勤社会化从本质上讲,是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在学校领域里的具体体现”。高职院校尽管和普通高校相比规模比较小,条件比较差,但后勤工作的任务内容宗旨却是一致的,改革的目标也是一致的,因而高职院校后勤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社会化。

2、后勤社会化改革是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求学校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这些客观要求主要体现有:第一,学校教育作为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求学校的后勤管理和服务必须走社会化的道路,学校后勤只有与社会的企业相结合才会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就需要实行学校后勤工作的社会化。第二,规模经济理论要求打破单一的“小而全”的校校办后勤的模式,应当综合利用社会和各学校的资源,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道路,降低管理与服务的成本,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第三,学校教育作为一种产业,一方面包括校办产业,后勤服务的产业化,另一方面是教育需求的产业化和产业成果的市场化。后勤服务具有产业的性质,需要用企业化的手段来管理。发展教育产业,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后勤服务的产业属性,积极借鉴经济领域或其他社会领域改革的有益经验,走出计划经济体制所形成的困境,抓住机遇,大胆实践。敢于突破。

3、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高职院校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向全党全社会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任务,确定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全国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培训有了长足发展。据统计,2001年我国高等职业学校招生达397万多人,职业初中招生约30万人,高职高专招生286万人,(其中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招生35.5万人)1亿多城乡劳动者接受了各种形式的培训。经过这些年的发展,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由1998年的227万人增加到2001年的1164万人,增长了四倍多。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在校生数由1985年的6万人增加到了2001年的72万人,增长了11倍,各种形式的成人技术培训由1980年的52万人次增加到2001年的1亿人次。在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培养了5000多万名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性人才,培养了13亿人次城乡劳动者。为促进我国的劳动就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002年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牌意义的一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并作出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以国务院名义召开的专门研究职业教育工作的会议。在会议精神鼓舞下,2002年中职学校招生数近年来连续减少的状况得到了改变,职业教育发展出现了良好势头。据统计,2002年全国中职招生总数为455万人,比2001年增招60万人,增幅超过了15%,其中普通高职招生比2001年增加28万人,职业高中比2001年增加32万人。全国有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职生比上年有较大增长,其中有些地方增幅达到40%以上。全年各类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共培训有关人员8000多万人次。另外,《决定》中明确指出,“十五”期间,职业教育要为社会输送2200多万名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800多万名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每年培训城镇职工5000万人次,培训农村劳动力1.5亿人次,每年为300多万名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培训。“十五”期间高等职业学校面向农村年招生规模要达到350万人,面向西局地区的年招生规模达到120万人。面对这种强大的教育需求,高职院校仍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巨大的压力,而最直接的困难和压力则首先来自学校后勤条件的制约。也就是说多数学校的主要困难不是师资和教学设施不足,而是学生宿舍等后勤设施的短缺。要在短期内解决学生宿舍不足等问题,单纯依靠国家投入显然是不可能做到的。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学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经明显表现出与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不相适应。所谓后勤是教育发展的“瓶颈”,首先是设施不足,其次是指管理水平的滞后。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就是将学校管理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依托社会力量和调动社会资源,为学校提供社会化后勤服务。同时将校内后勤转化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化服务实体,融入市场经济。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势在必行,这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4、后勤社会化改革是高职院校提高办学质量与效益的客观要求。近年来,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关注学校后勤改革问题,早在1998年,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在一次座谈会上说:“要加快学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建设,逐步减少学校庞杂的后勤服务压力,改变把学校办成小社会的状况,使学校能够集中精力搞好教学和科研”。他又指出:“只有集中力量,下大力气推动后勤改革按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的原则,在有限的投入下,减少低水平重复,并实现后勤服务社会化,我国的教育事业才能有计划的发展”。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高职院校后勤体制极大地牵制了学校领导的精力,为了师生的衣食问题常常使书记、校长陷入繁琐的事务中。学校后勤实行社会化后,学校不是自办后勤,而是要管好引进的社会力量办后勤,包括学校原来的后勤人员经过改制后留在校内服务的社会化后勤企业,这样有利于学校领导专心致志地搞教育。另外,学校后勤实行社会化后,实行了企业化的管理,创造了新的机制和工作环境。后勤部门新招的人员不进入学校的编制,通过原来干部职工的退休,转岗,最终使学校不再有后勤职工的编制。从而减轻学校在人员编制经费上的负担,学校逐年将有限的资金全部投入教学设备和科研项目的建设开发上。从而更好地改善教学条件,降低教育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为整个学校的办学质量与效益的提高创造条件。

二、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综合分析

(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现状及成效十多年来,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需要,许多高职院校按照国家和省教育行政部门关于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积极借鉴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有益经验,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探讨和尝试,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从高职后勤改革的实践来看,后勤改革是高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起步较早和较为活跃的部分,整个高职院校后勤改革经历了酝酿起步阶段(半企业化管理),试验发展阶段(一堂两制),转轨变型阶段(福利型转为经验型),分布实施阶段(先分开再分工最后分离),全面推进阶段。改革使高职院校后勤工作的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年来,后勤改革可概括为思想有了大解放,观念有了大转变,管理有了大创新,质量有了大提高。同时出现了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用工制度,分配制度,基础设施,管理制度,管理手段,管理队伍,文明建设,部门形象等各方面的大变化。

在后勤管理体制的改革方面,从改革之初的“一堂两制”,“一体两制”,“双轨制”,到后来的“小机关、多实体、大服务”或“小机关、大实体、大服务”的管理体制,发展到现在的后勤集团(公司)和后勤服务中心。在后勤运行机制改革方面,各个实体实行了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运行机制。改暗补为明补,实行回收部分间接成本,实行有偿服务,经营性服务,半企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实行全成本核算,把拔款制改为收费制等等。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现形式方面,有校企联合,有校校联合,从实行单项定额承包发展到综合定额承包,从单项突破到目前的全面推进,由点及面,由浅入深地扩展到整个后勤部门,逐步开始了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探索。初步把后勤统的过死,包的过多,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单纯行政管理体制改变为采取部分经济核算制的半企业化管理体制。同时转变传统的经验管理模式,逐步实行科学的定额管理,实行与个人工作实绩挂钩,体现按劳分配的办法。高职院校后勤改革效果最明显,成绩最突出的是食堂改革。食堂是学校重要的后勤部门,是学生一日三餐这地,食堂饭菜质量的高低,品种的多少,炊事员服务态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想情绪,身心健康和学习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到学校秩序的稳定。因此,各个高职院校都认为食堂工作是后勤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后勤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十多年来,。在改革的内容上,绝大部分高职院校把食堂做为社会化改革的突破口,由福利型逐步转为经营型,由目标责任制转为经济承包合同制。由对内承包转为对外承包,炊管人员由“学校人”转为“社会人”,由行政后勤部门转为实体部门,由行政手段转为经济手段。由行政事业管理转为企业化管理,使食堂改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付盈亏,自我发展的经营性实体,逐步走向社会化。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将一个福利型食堂变为多个经营性实体,引入了市场经济的竟争机制,价格机制,效益机制和管理机制。因而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在食堂改革的过程中,克服了种种困难,解决了诸多矛盾,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伙食的要求,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以我校为例,1995年学校食堂实行了“一堂两制”,引入了竟争机制,1998年将食堂一分为三,实行承包经营合同制,2002年,新建的学生餐厅全面对外开放,公开招标,公平竟标,通过综合考评,择优录用了社会上有经验,懂经营,会管理的四个能人,分别承包了我院的四个新食堂,两年来效果明显。广大师生反映,餐厅炊管人员增强了服务意识,端正了服务态度,提高了服务质量。各餐厅增加了饭菜品种,减低了服务成本,改善了卫生状况,增加了学校收入,减轻了学校负担。在保证饭菜质量、数量、普通饭菜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每年可为学校收回承包费10万多元。同时节约了以前付给食堂临时工工资,劳保福利,以及水、电、煤等各种费用约15万元。我校食堂改革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践证明,食堂实行社会化改革是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效的,是成功的。

进入90年代中后期,各高职院校由于招生人数逐年增多,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对学校的生活设施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各学校将社会化改革的重点转移到了学生公寓和其它服务设施的建设上。改造旧宿舍,新建学生公寓,成为大部分高职院校当务之急,各学校根据国家和省的有关优惠政策,采取各种形式,启动各种渠道,积极筹措资金修建学生公寓,解决了学生宿舍条件差和学生宿舍不足的问题,保证了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以我校为例,2002年在校生2000余名,三幢宿舍楼全部住满后,还有300多名学生住在50年代修建的平房里,学校修建学生公寓成为学校发展的重点工作。争取省计委立项修建不可能马上办到,学校自筹资金又无力解决,因而,学校决定向全校教职工借款筹资修建学生公寓,结果一天报名筹款达到了230万元,充分反映了广大教职工是大力支持学校的后勤改革的,是理解学校暂时的困难的。另外,在物业管理方面大部分学校实行了目标管理责任制,在车辆管理,环卫管理,医务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后勤改革的现状,全国高校后勤管理研究会名誉理事长王富同志在2002年桂林召开的全国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现场交流会上讲话中概括为:方向已经明确,思路基本清楚,改革模式多种,因地制宜在做,规范管理不够,要进一步严格,体制仍需理顺,机制还要搞活,制约因素较多,需要研究对策。

(二)、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虽然各个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也是比较多的,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领导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指导不力,后勤社会化改革步履维艰。在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有的学校没有把后勤社会化改革真正提到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或制定到学校整体改革的方案中,甚至至今没有制定出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方案来;有的学校领导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忙起来次要,干起来不要的现象;有的领导对后勤社会化改革理解的不深不透,在向后勤拨款时要求你要社会化,尽量少拨经费。而对后勤提出工作要求时,又要强调福利化,注意安定团结。更为甚者不想再往后勤投入经费了,不想再管了,认为既然要社会化了,就让社会来管吧等等。高等职业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等专业技术人才的重任,而且学校数量多,在校学生人数比高校多,但很多地方没有专们制定过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文件,虽然各部委厅局和地市召开过几次会议,但没有形成规范化经常性的活动。山西省高职教育研究会曾于20006月在长治市召开了一次高职院校后勤改革研讨会,之后再没有召开过会议,也没有活动,高职院校缺乏政府的有力支持和正确的指导及各学校间的交流。

第二,观念滞后、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后勤社会化改革速度缓慢。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虽然方向已明确,发展不平衡,却都有所进展。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后勤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摆在我们面前又出现了许多新问题。首先,从领导到教职工观念滞后,后勤服务仍然是福利型的无偿服务,没有真正建立起有偿服务的观念,后勤队伍本身没有积极性,还想抱着铁饭碗,吃着保险饭,认为没有必要自找麻烦。后勤干部也怕服务部门变成实体,自己管不了,又要失去了“权”。其次是体制上不顺,没有真正形成“小机关、多实体、大服务”或“小机关、大实体、大服务”的格局。其次是机制不活,有些服务部门则没有真正引入竞争机制,激励机制,没有真正形成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付盈亏的经营型实体。形成实体的部门却管理措施跟不上,管理制度不严格,改革的进度比较缓慢,改革的内容没有新突破。没有形成高职后勤社会化的特色。没有打破封闭式的自我服务体系。

第三,设施陈旧、经费短缺、包袱沉重,后勤社会化改革难以深化。高职院校由于历史原因,经费严重不足,至使生活设施,教学设施,办公设施严重老化,急需要维修和改造。近几年来,随着教育体制和招生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专业设置逐年增加,招生人数也不断增多,加之,教学手段的更新,师生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后勤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后勤服务工作面临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后勤各部门和很多设施普遍都在超负荷运转,包袱沉重,压力很大。一方面后勤社会化改革势在必行,需要挖掘潜力,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另一方面后勤社会化改革需要必要的经费支持,但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非常短缺,欠发达地区限于自身财力不足,加之很多主管厅局没有资金结累,无力扶持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这些地区的高职教育经费短缺更突出。客观地讲,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

三、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思路

(一)、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是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条件。

1、运用邓小平理论指导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员和中国人民最难贵的精神财富。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新经验的科学概括,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同样也是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指导思想。邓小平后勤理论是众所周知,前所未有的。他明确指出“党的科研的后勤的工作三个部分,没有后勤科研搞不起来”,“科研教育的后勤部门工作量大,改革性强,十分重要”,“后勤工作的任务就是要为科研工作教育工作服务,要为科研工作者创造条件,使他们能够专心致志地从事科研教育工作”。他还指出,我提出一个单位有三个人要选得好,要让党性好的组织能力强的人搞后勤,现在主要有一批人搞后勤工作,这些人要甘当无名英雄,勤勤恳恳,热心为大家服务。他还表示,“我愿意当大家的后勤部长”。这些话,通俗易懂,道理深刻,既阐明了后勤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又说明了党和国家领导对后勤工作是高度重视的。他明确地告诉各级教育行政和学校领导要提高对后勤工作的认识,高度重视后勤工作,把学校后勤改革纳入学校整体改革规划之中,要充分认识后勤改革是学校整体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指导思想,不仅要学习领会邓小平的后勤理论,而且要从总体上和科学体系上领会和掌握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并运用到改革的实践中去。如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展才是硬道理”,“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关健是发展经济”。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健是要靠自己发展。“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哪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改革要成功,就必须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改革会有一定的风险,也可能引起是波动,但是仅有改革的决心不行,要改革就要敢承担风险,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这是指导改革的一条重要方针,所指胆子要大,就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步子要稳就是发现问题赶快改”。“要克服一个怕字,要有勇气,什么事情是要有人试第一个,才能开拓新路,试第一个就要准备失败,失败也不要紧”。“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这些讲话精神对后勤社会化改革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特别是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的著名的“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归根结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曾作为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或指导思想。总而言之,邓小平后勤理论是邓小平同志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高度出发,把对后勤改革,后勤工作的论述完全融入他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之中,是我国后勤改革和发展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也是推动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和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

2、运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指导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深刻地总结了党的十五大以来的五年工作,全面系统地概括了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基本经验。他将十三年实践积累的基本经验概括为“三个代表”即: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十六大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定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完全代表了全党的意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对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的新概括,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新发展,是新形势下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新要求。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在第二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立足于历史的和战略的高度,着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着眼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长远发展,对我们党的性质、任务和宗旨作出了新的概括,它不仅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而且是各行各业改革和发展的行动指南。也是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指针。“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可以说,先进的生产力是基础和前提,先进的文化是灵魂和旗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主体和目的。高等职业院校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的专业人才的重任。但是,从本质上讲,也是面向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在我国全面建设和实现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特别是对科学知识的追求,比以往任何时侯都更加迫切。人民群众渴望得到更多的接受良好的教育的机会。现在只有加快高等教育的同时加快高职院校的改革的发展,逐步扩大招生规模和办学规模,才能在更高程度上满足更多群众的愿望,才能真正体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然而要加快促进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蓬勃健康发展,必须进一步深化高职教育体制改革,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深化学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在当前条件下克服学校面临的“瓶颈”制约,加快学校发展的一条根本出路。因此,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指导,全面推行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教育领域一项涉及面宽十分艰巨的改革,直接关系到广大师生员工,特别是后勤职工的利益,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稳定。正如四川师范大学副校长唐志成同志所说:“从宏观角度看,必须用“三个代表”思想指导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因为只有改革之路才是高校兴旺发达之路。只有坚持改革才能掌握高校自身发展的主动权。从微观的角度即从实际情况看,则必须坚持用“三个代表”的思想统帅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这就是必须解决好广大后勤人员的出路问题,这是关系到高校后勤职工的根本利益所在,古人云:‘一枝一叶总关情’其义就是不能粗心大意和粗枝大叶。后勤同学校行政上实行剥离,这是肯定的,这是改革的大计,不应该犹豫和动摇。但是,在个体操作上则要为被剥离的职工多考虑,让他们带着满意和希望踏上改革路,跳上改革船,即所谓的无情分离有情操作。所谓‘扶上马送一程’也正是怎样代表群众利益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作了说明”。学习“三个代表”的思想,运用“三个代表”思想,就是要因势利导,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始终坚持有利于发展和稳定,有利于群众的愿望和利益,有利于减轻学校负担,从而制定出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方案和有关的政策策略。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后勤干部队伍,并以“三个代表”为根本指针,解决和处理改革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困难和问题,在涉及群众根本利益问题上必须摆正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夯牢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思想基础和感情,只有这样,后勤社会化改革才能不偏离方向,才能得到广大教职工的支持和拥护,改革才能顺利进行。

(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先决条件。1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邓小平同志说:“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后勤社会化改革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统一,就是要按照邓小平提出的要求,在改革开放中做到“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胆子要大,就要坚定不移地执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总政策,敢于试验,敢于冒风险,开拓前进。步子要稳,就是在改革开放的具体步骤上要循序渐进,谨慎从事,注意选择恰当的方式和时机,及时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避免犯大的错误,坚持这两者的辩证统一,我们后勤社会化改革就能健康顺利地进行。2必须更新观念、适应形势、勇于创新学校后勤实现社会化,不仅需要学校领导和教职工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改革,而且需要更新观念,勇于创新。学校后勤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发展起来的,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模式下,传统的福利型服务的观念困扰着人们的思想,不少人习惯于过去单一的行政管理模式,习惯于由国家包下来的供给制,福利型服务,这种“花钱靠国家,服务靠无偿”的观念和习惯,是根深蒂固的。有的教职工对当前后勤进行的低偿服务,微利经营等改革措施感到不理解,甚至觉得是在赚师生员工的钱,过去教职工用水、用电、维修、看病有的高职院校不出钱或少出钱,现在都要按成本收费,或按表收费了,甚至逐步推向社会,由社会行业来管理收费,感到不如计划经济时期那种福利型的好。(但是,他们没有仔细地计算,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用电、用水、用气的消费比以前增加了很多),这种观念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逐渐显得落后和不适应。学校后勤保障不足,甚至被称为是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他们没有认识到。因此,要实现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必须要转变或更新观念。首先是学校领导层要转变观念,一流的高职院校,必须要有一流的后勤保障,要强调后勤的重要性,跳出学校办社会的旧框框,统筹规划,果断决策,加大后勤改革的步伐,使后勤走向社会化。

其次是后勤职工要转变观念,克服等、靠、要的思想,要开拓创新,勤奋工作,端正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牢固树立为教学科研和师生服务的思想。要打破“铁饭碗”,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不干一样的旧体制,要适应“竟争上岗,择优录用,今日不努力,明日就下岗”的新形势,坚持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干好自己的工作。服务是后勤的本色,要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要懂管理、善经营,会服务。后勤管理人员要树立效率观念,成本意识,努力降低投入产出成本,为学校后勤当好家,理好财,实现管理的高效益。在后勤管理中,要善于处理好单位领导管理者服务对象和服务者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职工的聪明才智,要敢于突破旧传统,旧观念,不断适应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提出符合发展趋势的新思路,新举措。第三,是学校受服务的师生要改变观念,过去“无所不包”和“低水平”的福利型享受不会再有了,要树立有偿服务的观念,要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新特点,接受和享受新的更主动,更好的服务。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在高职院校后勤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因此,在思想观念上必须充分认识高职院校后勤的产业属性,积极借鉴经济领域和其他社会领域改革的有益经验,摆脱计划经济的影响,抓住机遇,勇于实践,敢于突破和创新。努力加快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步伐。

()、理顺管理体制转换运行机制是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点

1、下定决心理顺管理体制。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高职院校也成办依托国家财政拨款,为主,自成体系的“小社会”。除了少量的后勤项目,一般的教学科研保障工作和生活服务,都由学校后勤直接承办。服务门类包括能源,交通,设备,房产,绿化,伙食,医疗,幼托等等,其服务规模因学校的大小有所不同,但大都独立于社会上同类服务行业之外,按行政事业单位的方式管理。这种以行政手段为主,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和“学校办社会”的后勤模式,在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体制环境下,是必要的和适应的,对学校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快速发展,这种体制的弊端就越来越明显。第一,“小而全”,“大而全”,“一校一户办后勤”的格局,很难形成规模效益,容易造成重复建设和浪费。第二,这种后勤体制过于注重社会效益,相对不注重经济效益,学校包下来的项目中不讲究经济核算,甚至不计成本,造成资源利用的低效。第三,由于缺乏竟争机制和生存压力,后勤人员工作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在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方式下,也造成了人员的成本过高。第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与福利相适应的较低层次的单一后勤服务体制也难以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加上政府财力有限,学校后勤长期投入不足,社会资源又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造成学校后勤服务支撑基础薄弱,长期供应不足,低水平运行。因此,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必须深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关键和核心。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实现高等学校后勤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根本转变。原国家教育部部长陈志立同志说:“从长远来讲,后勤要从学校事业管理体系中分离出来,通过分流和重组,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剥离学校办社会的职能,建立由政府主导,社会承办,学校选择的满足学校办学需要的社会化的后勤第三产业和社区服务体系。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按照产业运作的方式,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集约化,把原来属于事业型福利化学校后勤,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教育产业,提高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后勤社会化是个逐步实施的过程。改革后勤管理体制,就是要按照管理职能把后勤管理部门和经营服务部门分开,也就是把经营权和所有权分离,实现“小机关、多实体、大服务”的体制。所谓“小机关”,就是学校的后勤工作有一个短小精干的机构来领导,不管你叫什么名称,它的职能就是对后勤工作实行宏观管理,对国有资产、资金进行管理,负责对实体主要负责人的聘任、考核、奖惩以及实体的资金分配政策,财务审计等。这样可以超脱些,集中精力抓大事,具体经营管理由实体负责人来承担。所谓“多实体”,就是将原后勤统一管理的几个部门,按工作性质变为多个实体。即将实体分为服务型,经营服务型,经营型三大类,服务型具体包括学生公寓管理中心,医疗管理服务中心,卫生绿化管理中心,物业管理中心等,根据有关标准实行服务费总包干。经营服务型实体包括饮食服务中心,交通运输服务中心,维修服务中心,实行按照成本收费服务。经营性实体包括经济开发公司,校办工厂,农场,各种修理厂,各商业网点,餐馆,招待所等,实行全成本核算,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运行机制,对经营性项目学校可根据其资产的有偿租赁和无偿租赁的不同情况收取一定的租赁费用。其职能一是提供高效的优质的有偿服务。第二要创造条件,开展社会服务,增加积累,包括提高后勤职工的待遇,减轻学校的负担。随着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后勤管理体制可由“小机关,多实体,大服务”逐步过渡为“小机关,大实体,大服务”的体制。这一阶段的“小机关”就是在原总务处的基础上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紧缩重组设立后勤管理处。所谓“大实体”就是将全校的后勤资源包括人员在内成建制地从学校母体中分离出来,建立后勤服务总公司。为了保障后勤改革的方向,实体规范运作,学校同时成立董事会、监事会。董事会是学校财产的代表,负责对经济实体租赁和托管的资产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学校资产的完整,董事会对学校负责,对重大投资作出决策。董事长一般由分管后勤的校领导兼任,后勤管理处,财务处,人事处及各实体负责人参加的董事会,行使重大决策,政策调控,总经理的任免考核等职责。建立由党委副书记或纪检委书记兼任监事长,工会主席,保卫处,学生处等部门代表参加的监事会,对后勤集团公司实施监督,后勤服务总公司通过工会举行教职工代表大会,选举职工代表担任董事和监事。后勤服务总公司实行企业化管理。权力分级,责任分担,独立核算,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严格按照现代企业模式运行,建立企业化管理体制和机制,达到经营市场化,服务商品化,管理制度化,行为规范化。

2、排除万难转换运行机制。后勤改革实践证明:抓住时机,促成体制转换,是根本的改革。只有体制转换了才是真正的进步,所以一定要在体制上下功夫。但只是完成体制的转换,不完成机制的更新,改革的成效也同样体现不出来。什么样的体制要有什么样的机制,只有体制机制理顺了,改革的成效才能充分发挥。目前在机制转换方面我们还面临许多难点,比如用人制度如何突破原有制度的惯性,真正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新机制,打通事业编制的后勤人员走向社会的渠道,敞开大门吸纳高水平的管理和技术人才,是目前困扰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又如后勤服务“拨款改付费”探索方面还刚刚起步,没有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各方都能接收的付费制度,这使后勤甲乙方之间产生许多扯皮和争议,影响双方的工作积极性。另外,如何在实现后勤服务的规模效益的同时,有效地建立起竟争机制充分发挥各方的潜力,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当然目前体制改革也没全部完成,在花大力气理顺新体制下的内部运行机制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体制改革。转变学校后勤运行机制是打破原有服务体系框架的一种超越性改革,也是优化学校后勤保障的新构建。比如通过学校之间的联合,组建跨学校的专业公司等,提高后勤的规模效益,通过企业化产业和市场化规范后勤工作的管理,激发后勤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后勤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强管理和成本核算,降低服务成本,提高后勤的经济效益,其中加快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竟争淘汰制度,优化人员素质是重要的一环,也是当前深化改革加大改革力度需要着力解决的课题。学校应将行政拔款驱动的后勤运行机制,改变为经市场驱动的运行机制,即建立和完善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运行机制。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第一,改革人事制度,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设置各类管理岗位和管理人员职数,精简职能部门,减少管理层次,内部各级管理人员必须实行公开竟争,择优聘用,定期考核并实行任期制,不称职的必须及时从管理岗位上调整下来,形成管理人员能上能下的机制。第二,改革用工制度,根据生产经营和服务需要,依法自主决定招聘职工,按照行业,专业用工标准,确定用工人数,实行定编,定岗,定员,减员增效。实行全员竟争上岗制度,经培训或二次竟岗未能上岗的职工,可依法与其解除劳动合同,形成职工能进能出的机制。第三,改革职工培训制度,实行上岗资格认定的上岗证制度,从事管理,生产和服务的全体职员,必须经过有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学习和培训,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岗工作,后勤集团应出台职工学习与培训的经济资助政策,形成工作学习,再工作的良行循环的激励机制。第四,改革收入分配政策制度,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要形式的工资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和技能要求,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逐步实施与档案工资脱钩的效益工资制。岗位工资标准应与单位经济效益挂钩,工资收入与企业效益和职工实际贡献挂钩,形成收入能增能减的机制。另外学校财务要将各项公用经费指标分解到各户,对师生员工的福利由暗补变为明补,变实物分配为货币分配。第五,改革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后勤服务中心(或集团)经济核算收费服务的管理办法和成本价格管理体系。后勤服务中心(集团)在财务管理上采取统一领导,集中管理,逐级审批,分级核算的管理模式,并对下属经济实体层层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划小核算单位,进行小组核算。后勤经营服务实体在实行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制定收费办法,建立监控机制,促进后勤按经济规律办事。转制过程中,后勤经营实体的财务独立运行,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形成新的财务核算与监督机制。第六,改革资产管理制度,建立服务中心(集团)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在国有资产管理的过程中,突出固定资产管理,在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同时,注重固定资产价值运动形态的经济管理,同时对后勤服务中心(集团)经营性固定资产进行计提折旧,在年度清产核资的基础上,实行全成本核算。第七,改革后勤服务评价制度,建立后勤服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完成好学校后勤保障工作,按照学校总体发展规化和年度工作计划,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结合后勤服务公司归口管理的行业特点,参照社会同行业标准,制定出服务质量监控体系,价格标准跟踪体系,工程建设和维修项目达标体系等。接受学校纪检委、审计等职能部门和工会等组织部门依法对后勤服务全方位的审计和监督。

(四)、坚持政府主导、教育部门主管、学校选择,社会参与,市场引导的作法是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保证

1、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在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主导作用。当前的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进行的。与社会上的第三产业相比较,学校后勤既有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普遍性,又有教育公益事业的特殊性。同时,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影响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因而,从改革一开始,国家教育部关于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文件中,特别强调政府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主导统筹作用。改革的实践证明,哪个地方的政府统筹领导作用到位,哪里的改革进度就快,发展就顺利健康。仅仅一个学校内部改革是无法实现社会化的,必须以政府为主导,进行资产重组,形成规模效益,适时组建中心城市教育后勤服务业和企业。因此,政府统筹领导是推动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关键,对于这场改革,没有政府的统筹领导好多问题是解决不了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政府主导作用非常重视,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在第三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在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主导作用。发展教育事业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统筹组织,推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同样也是政府义不容辞的一项光荣任务,这项改革涉及政府的计划,财政、建设、税务、土地管理等许多部门和金融、施工、房产管理等社会许多方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是不可能完成的,必须由各级党委和政府大力支持,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一定要抓住重点和难点问题,亲自组织,直接指挥,协调各方同,限期解决。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目前,国务院关于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大政方针已经明确,关键是狠抓落实。这次会议之后,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要对国务院和地方政府已经出台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认真检查,针对存在的薄弱环节,尽快研究采取措施,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对于那些按规定需要审批的要特事特办,加快审批,任何部门和领导都不能为改革出难题,设障碍。”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为,各级地方领导要把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纳入本地区综合改革的宏观经济调控之中,把设在本地区的各类学校后勤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发展规划,要组建有关职能部门和学校代表参加的后勤改革协调小组,制定改革规划、政策法规(如劳动用工制度,学公寓及生活设施建设中的优惠政策,收费价格,减免收费项目,减免税收政策等)和实施办法,推进学校后勤社会化进程。同时要及时协调各有关方面,研究解决改革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问题,尽可能为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2.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主体作用学校是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主体,也是改革的主要受益者。因此,各高职院校要把后勤改革作为高职院校内部管理制制改革的重要方面来抓,从大局出发,克服狭隘观念,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改革中去,决不能坐等人家“送货上门”。要加快后勤系统与学校行政管理体系的规范剥离,因地因校制宜,分类指导,采取多种方式,组建新型的后勤服务实体,使他们真正能按照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机制运行。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公寓和学生食堂运行的管理和监督,决不能放任自流,一包了之。要认真做好广大后勤干部职工的思想,引导他们做改革的主人翁和主力军,积极参与改革,坚守工作岗位,特别要认真研究后勤社会化改革给学生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积极探索适应改革要求的新的学生工作体制和机制,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进入到公寓,落实到每个学生,对建在校外多校共用的学生公寓,要按照各负其责的原则,派专人进驻,做好教育管理工作。学生食堂的卫生安全工作,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切身利益和人身安全,也关系到学校和社会稳定的大局,教育、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和各学校要认真做好,决不能掉以轻心。学校党政领导班子要把后勤社会化改革列入党政工作议事日程,与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同步进行,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环节,与学校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利益相一致,与全体师生员工的切身利益相关联,应该认识到改革的意义决不仅限于后勤本身,其一是为了发展后勤经济的生产力,其二是为了学校教育工作的发展,其三是为了减轻学校负担。因此各学校一定要发挥改革的主体作用

3、教育部门要充分发挥在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主管作用。地方教育部门要在地方政府的领导下,采取分类指导,典型引路的行政要求,推进高职院校后勤管理体制改革。要以城市为单位,总体协调,牵线搭桥,推动社会各有关行业,企业承办学校后勤,并在高职院校集中的大中城市组建由“政府主导,教育部门主管,社会参与,学校联办”的专业化,集约化后勤集团,以此作为后勤社会化的一个载体,促进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进程。

各省教育厅在推进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育部门主管和组织实施的作用,成立教育系统后勤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或服务中心(集团公司),充分发挥市场的规模优势,以统一管理,连锁经营,集中配货等形式,形成后勤服务的规模效益,所有的学校的后勤部门,不同程度地加入到教育系统集中配货,团体采购的行列。省教育厅下属的后勤服务中心(集团)利用社会上丰富的商品资源和学校巨大的生活消费市场,在学校之间组织专项配货经营,形成采购上的规模效益,可减少流通环节,降低管理成本。如2002年山西省教育厅后勤服务中心和省质检局下属的省纤维检验局共同举办的学生公寓用品集中采购办法,基本体现了以上特点,得到了学校的支持和拥护,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各省市还可以开办教育超市和连锁餐厅,这样可以进一步规范校内日用品和餐厅市场,稳定价格,保证质量,优质服务,方便学生。

(五)坚持“三服务”,“两育人”宗旨和实现“四个有利于”是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原则和指导思想

1、始终坚持后勤服务宗旨实现“四个有利于”。“三服务”、“两育人”是学校后勤工作的主要任务,也是后勤服务的宗旨。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指出:“后勤服务企业要始终坚持为教学科研工作和师生服务的正确方向,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后勤保障和服务,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原国家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第三次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会议上说:“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必须坚持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服务的宗旨,要有利于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有利于减轻学校负担,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有利于保证学校的发展和稳定,这是推进改革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也是检验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四个有利于”是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在改革中必须始终坚持,才能不偏离改革的方向,才能达到改革的目的。

2、要正确理解后勤服务社会化的内涵在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既不能认为社会化就是把学校后勤交给社会,也不能简单地认为社会化是指整个后勤工作社会化。因为后勤工作实际上包括两大部分,一是指管理工作,二是指服务工作,其管理工作应由行政的职能机构去完成,如后勤管理处,后勤管理办公室等。准确的理解应该是学校后勤社会化是指学校后勤服务工作社会化,即是指服务产品的生产和经营服务活动要实现社会化。它可以由学校后勤的经营服务实体来承担,也可以由社会三产企业或个体来承担,不管由谁来承担,必须把做好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的服务放在第一位,然后才是为社会生产、生活消费服务,为流通服务。

3、要坚持和牢牢把握改革方向 。陈至立同志说:“要坚持和把握改革的方向就是要认真贯彻改革为高校师生和教学科研服务的宗旨,这是进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在整个改革的过程中,制定的每项政策和措施,改革采取的每一个步骤和方法都必须遵循这一指导思想,各地各学校在改革的具体操作方面可以有多种作法,但坚持姓“教”的原则决不动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改革的正确方向和轨道”。她又说:“后勤改革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如何在经费投入少,基础设施差的条件下,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提供优质服务。从现实情况看,单纯依靠国家和学校投资办后勤的局面以难以维持,寻求多种渠道解决资金不足。后勤服务实施和服务水平难以满足教育科研和师生生活发展需要的矛盾。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解决好这一矛盾”。

 4、必须在后勤管理服务过程中不断提高干部职工队伍的素质我们中国特色的高职院校后勤工作,不仅要管学生住,还得管人,即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一是通过管理者自身的思想行动规范对受教育者以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通过制定实施有关的规章制度,依法治校,以德治校,让学生参与管理工作,以实现管理育人的作用。二是在“三服务”的过程中,通过遵章守纪,热情服务,教育学生,以达到服务育人的目的。为了达到育人的,各学校必须加强对后勤干部职工的思想教育,不断提高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素质。以提高服务质量,端正服务态度同时以优良作风培养教育学生。学校后勤归根到底是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师生服务的,这是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方向。因而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是不要学校后勤,而是要把学校的后勤搞得更好。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根据经济规律和教育规律运用新的机制。新的模式,克服旧体制的矛盾与弊端,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资金和力量,加快后勤建设,提高后勤服务水平,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学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这样一个体系就是要以优质服务优良作风,优美环境,让师生员工满意,这是学校后勤工作永恒的主题,如果不搞好服务,就会失去市场,失去生存的空间,就会被淘汰。

四、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发展趋势及应解决和注意的问题

(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发展趋势

1、后勤服务运营的专业化,就是将来按行业分工,经过调整组合,形成专业服务体系。专业化是针对学校“后勤办社会”,“小而全”的体制弊端而言的,目的是解决一个管理水平和管理模式的问题。专业化是市场经济本身的要求,通过专业分工,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服务成本,提高竟争能力。专业化必须要求打破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实现以项目市场为纽带的联合,吸引社会资金进校,或者与社会企业联合,拓宽校外市场,并以在某些服务项目上有优势的学校为基础,联合周边的学校,将这些服务项目组成专业公司,或者各学校分别组成专业服务公司,待时机成熟之后,再走向联合,甚至联合社会企业,组建更大的集团公司。将来后勤服务将主要以专业公司的形式存在,按条发展联合。如果成立综合性的集团公司,集团内部也将以各专业公司为主要形式存在,后勤服务的专业化可以使学校后勤实体更容易与社会市场沟通,更容易融入社会市场。

2、后勤服务选择的市场化,是指后勤服务的资源配置以市场手段为主,后勤服务实体按照市场经济法则约束自己,发展自己,优胜劣汰,大家在竟争中共同发展。学校后勤服务开放为供大于求的饱和市场,各个服务实体展开公平竟争,学校根据自己的要求,依据一定的标准选择服务的主体,学校和各竟争主体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之间的关系,没有行政上的隶属关系。各个服务主体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和管理水平,使整个后勤服务达到一种最优状态。市场化是针对原来学校后勤工作的事业型和相对封闭的管理模式而言的,目的是通过市场竞争和按经济规律办事,提高后勤工作的效率和服务质量。市场化是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社会的经济活动必然成为一个开放的市场,后勤服务作为其中的一个部分不可能例外。将来后勤服务必然会融入社会第三产业,这也是改革的目标之一。市场化有利于后勤改革和发展,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符合改革方向。

3、后勤服务系统的产业化,是后勤将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一个具有特定的产业形态,服务对象和运营市场的产业系统。产业化的后勤服务体系,是以创造价值为主要目的的,后勤的投入具有投资的性质,因此,经济与效益成为衡量运营成效的重要标准。成本效益、产出等将成为重要的概念。学校后勤服务体系本身就是社会第三产业的一部分,产业是回归后勤本来面目。实现后勤服务的产业化,必须构建后勤服务的产品体系,市场体系和制度体系。必须在稳定校内市场的情况下,不断拓展新的产业领域,开办新的服务项目,寻求与社会企业的联合,争取在合作过程中逐步融合;必须借鉴现在企业的管理制度,建立一整套符合产业系统要求的规范。

4、后勤服务供给的社会化,是后勤社会化的集中体现,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后勤资源来源的社会化,就是扩大了后勤支持基础;后勤服务对象的社会化,就是拓展了社会市场;后勤管理制度的社会化,就是借鉴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沟通与社会部门的联系,按照社会企业的标准要求自己;人员的社会化,就是面向社会招聘管理人员,与社会人力资源沟通,改“单位人”为“社会人”等等。后勤服务供给的社会化是扩大后勤支撑基础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后勤服务专业化、企业化的发展方向,是真正减轻学校负担,实现后勤改革目标的必然选择。因此就日前来说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第一是适当开放学校服务市场。部分后勤服务项目要给予社会企业参与的机会,目前各地的餐饮保洁,绿化方面都会引起社会企业的探索,可以进一步扩大范围,并同时规范开放市场的度。第二,要大力引进社会资金,包括利用学校的无形资产,吸引地方政府的支持利用学校的稳定市场,吸引社会服务企业投资,以及利用社会力量建设学生公寓,利用金融手段改造基础设施等。第三要构建社会力量参与后勤建设与服务的规则和政策体系。比如建立学校后勤服务市场的准入制度,限定资质,规定对社会企业参与后勤服务的优惠政策等。总之,只有实现了后勤服务工作的专业化、产业化、市场化,才能实现后勤服务的社会化。

(二)、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应解决的问题

全国高校后勤管理研究会名誉会长王富同志在全国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讲话中指出,当前学校后勤改革仍需解决以下6个问题:(1)认识需要进一步提高。(2)形势需要进一步认清。(3)思想需要进一步解放。(4)观念需要进一步更新。(5)步伐需要进一步加快。(6)领导需要进一步加强。根据山西省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状况分析,以上6个问题高职院校也不同程度的存在,需要结合学校实际认真加以研究解决,以扫除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障碍,促进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快速、健康地向前发展。

(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认真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质是实现我国学校办学模式的重大转变,所以,适应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加快学校后勤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和管理水平,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保证学校的发展和稳定,是我们进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最大社会效益。同时,学校后勤社会化从本质上讲,是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在教育领域的体现。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后勤服务的产业属性,从机制创新入手,建立新型的学校后勤保障体系,逐步理顺国家、学校、师生个人在经费方面的合理负担,要讲求经济效益,树立服务是商品的观念。马克思指出:劳动商品是一种用来交换的劳务产品,这对于提供这些服务的生产者来说,服务就是商品。服务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和一定的交换价值,价值规律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正确认识学校后勤服务的属性,既有教育属性,又有经济属性,我们必须破除“服务就是福利,就是无偿”的旧观念,必须破除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实行有偿服务,参与市场竟争,树立学校后勤产业面向学校和市场使资产多增值的观念。但是不管社会化改革进行到什么程度,学校后勤必定和社会企业不同,尽管经济属性占了主导地位,行政组织变为新型成熟的经济组织,但和学校必然保持责权利的关系,仍承担着为学校提供后勤服务的功能。在后勤社会化改革过程中,要把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点,兼顾各方。既不能只讲经济效益而不讲社会效益,也不能只讲社会效益而忽略可持续发展。既要看到长远,也要顾及眼前。总的来说,经济效益应当服从社会效益。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事业是公益事业,从这个意义上说,坚持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服务的方向,坚持微利保本的原则,遵循教育规律,是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应有之义。原国家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同志指出:“总的看来,不管以什么模式改,建立起什么样的服务实体都应该保持为教育服务的特色”。“在改革推进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两个问题,一是新组建的新型后勤服务实体的经营,必须确保稳健,健康,持久,这是关系到改革的前途,关系到学校的稳定,切不可等闲视之。另一个问题是要确保服务质量能逐步升上去,服务成本能逐步减下来。这是衡量这场改革成败的一个重要标志”。

 2、认真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针。贯彻这一方针,我们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方针。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发展是硬道理,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经之路,发展和改革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前提,社会稳定是发展经济和顺利进行改革必不可少的条件,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一切都无从谈起。邓小平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教育领域一项涉及面宽,十分艰巨的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场革命,也是一种利益的大调整,是对传统习惯的一整套机制的大整肃,它甚至是以一部分人的利益的牺牲为其代价的。这就说明它的艰难性,说明了它在其变革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矛盾和各种问题。直接关系到广大师生员工特别是后勤职工的利益,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稳定。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好改革的大方向。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发展是硬道理”,同样,教育的发展也是硬道理,只有不断地扩大教育和总体规模和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才能更好地满足国家现代化和人民群众的需要,才能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如果消极等待和观望,则可能贻误时机,影响大局。当然,我们改革的步骤和出台的政策要积极稳妥,要统筹兼顾各个方面的利益。同时要耐心地做好思想工作,不能急于求成和简单化,不能一下不加区别地把后勤服务完全推向社会,否则后勤社会化改革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诱发新的问题。所以,后勤社会化改革采取“既要坚定步伐,又要稳妥细致”的方针是符合实际的。整个改革要坚持为学校教学、科研这一中心工作服务的方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兼顾经济效益,因此,一定要实事求是地制定好政策,掌握好政策,执行好政策。要了解广大师生特别是后勤职工的想法,把准他们的情绪和脉搏,将他们的呼声和要求作为第一信号予以重视。同时要积极采取措施认真地加以研究解决。在操作上要注意与外部各项改革同步进行,以利于学校的发展和稳定。

3.认真处理好承包经营和管理监督的关系。近几年来,各高职院校新组建了一批独立经营的后勤服务实体,如饮食服务中心,学生公寓管理中心,医疗服务中心,洗浴服务中心,维修中心等,都是建设新型学校后勤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学校后勤服务实体能否稳定、健康、持续经营,直接关系到改革的成败。因此,必须下大力气,认真抓好新型后勤服务实体工作,要不断加强并改进对新组建的学生公寓和学生食堂等后勤服务实体的管理与监督。近年来,随着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化,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食堂,餐厅,均采用了新的管理运营机制,总的来看,就餐价格基本稳定,饭菜质量有所保证,花色品种有所增加,服务态度有所改进。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但是少数地方和学校在管理监督经营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诱发了一些事端,特别是在食品卫生,安全方面潜伏着发生事故的隐患,以此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各省市教育厅,卫生厅也多次转发下发文件,要求必须管理,严格监督检查,但仍然存在一定错误倾向,一是随意引进社会企业和个体经营人员承包食堂、餐厅,以包代管,一包了之。二是有些学校食堂餐厅定价偏高,存在着靠涨价推动改革的倾向。三是一些地方和学校,急于甩“包袱”,不加区别地一下子就完全断掉了对学生食堂餐厅各种必要的支持。甚至还要求改革后的学生食堂、餐厅立即向学校做出不切实际的经济回报。上述做法都不利于改革的顺利进行。改革,改进学校食堂餐厅的管理,是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且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关系到学校乃至社会的稳定。因此,各学校应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把这项工作列入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统一规划中,抓紧抓好,发现问题及时研究,及时纠正。各学校要妥善处理好深化食堂,餐厅改革与加强管理的关系,承担起应负的责任。学校食堂餐厅从学校剥离后,学校作为甲方,对食堂餐厅既有监督的责任,也有监督的权力,必须认真把好关,食堂餐厅诱发事端的单位或个人,学校要及时会同有关方面,坚决予以处理。学校的职能部门和相应人员,要转变工作作风,认真做好日常检查评估工作,坚决防止并杜绝一切可能诱发事故的苗头和隐患。学校的学生食堂餐厅的承包经营者,要不断端正经营思想,认真处理好价格和质量的关系,要完善各种相关制度。对食堂餐厅的经营,要建立并执行准入制度。不符合要求的不能经营,对学校食堂餐厅的承包要实行公开招标,对学校饮食,物资要执行招标和集中定点采购制,对学校食堂餐厅的卫生和食品质量管理,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共同搞好学校食堂餐厅的管理和监督。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在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阵地,不断改进和加强学生公寓的管理,是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对原有的和新建的学生公寓采用了新的管理模式,虽然各学校实行了封闭式管理之后,安全卫生方面效果比较好,但也存在一些事故苗头和问题,如:有的学生不按时作息,有吹拉弹唱的,有大声喧哗的,偶然还有吵嘴打架的,偷盗同学财物的。为此,各学校必须尽快建立建全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认真把这类学生公寓管理好,管出水平。第一要明确责任,各尽其责。对学生公寓的管理要贯彻物业管理和学生管理相分开的原则,学生公寓的物业管理,可以由后勤服务中心或公寓管理中心管理,但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和日常行为管理,则主要由学校学生处和团委负责,且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在我国当前的具体国情下,这项工作决不能推向社会,学校学生党支部,团支部和学生处,学生会的工作重心也要向学生公寓转移,同时要保证人员,机构,制度落实。各学校应坚持过去政治辅导员进学生公寓的做法,不管是建在校内还是建在校外的宿舍,有关学校都要按学生的人数比例,选派优秀的干部和政治辅导员与学生同住,负责学生的日常思想品德,行为规范,法律法规,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学生开展健康向上的各种活动,促进学生公寓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第二,各学校要制定和不断健全学生公寓的相关规章制度,并教育学生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会应协助管理员监督有关学生公寓的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反映学生的建议和要求。第三,各学校与开发单位(社会力量投资单位),合作建设学生公寓时,应事先订立完善的合同,明确学生公寓应提供的服务项目,服务标准及住宿收费标准,并监督开发单位严格执行。各有关方面都要严格执行中央和省级政府规定的住宿收费标准,学校和开发单位均不得以任何理由擅自提高住宿费价格或巧立名目乱收费。对学校新生的宿舍收费标准,应在录取通知书上注明,并严格执行。特别要注意不能靠高收费推动学生公寓建设,防范并制止一切违规乱收费现象。第四,要切实加强学生公寓的安全保卫工作。各类学生公寓都要制定安全保卫制度,学校管理部门和管理员要高度重视,严格管理,坚持日检查日汇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要积极配合公安部门做好学生公寓周边环境的治安管理工作,切实落实责任追究制,杜绝一切可能诱发事端的苗头和隐患,防止各类安全事故和案件的发生。保证学生公寓安静安全文明卫生,为学生创建良好的生活环境。

4.统一要求和因校制宜的关系1999年国家教育部等六部委制定的《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从2000年起,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实现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高校教育特点与需要的新型高等学校后勤保障体系。同时在“意见”中明确规定了改革的目标分两步实施:第一步从现在起到2000年底所有高等学校的后勤服务经营人员,相应资源及操作运行,都成建制地从学校行政管理系统中分离出来,组建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学校后勤服务实体。第二步,从2000年底前到2002年底前后,在高等学校后勤服务系统规范分离的基础上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它合适的范围内,组建跨高等学校的后勤服务集团,(实体中心或公司)以专业化,集约化,企业化等形式,承担本地区范围内高等学校的后勤服务保障工作,此前,从高等学校规范分离出来的后勤服务实体,如无特殊情况一般都应通过并入、托管、联办、连锁、股份合作等形式,进入此类集团。此后,为满足高等学校发展而增建的各类后勤服务设施,一般均应由此类集团统筹建设并管理。各省市根据此要求,都先后出台了本省市的后勤社会化改革方案或实施意见(办法),要求高职院校参照执行。我省于2000年也出台了《关于加快山西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各个高职院校也确实按照“意见”有关精神要求,制定了本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方案。山西省高职教育研究会于20006月在长治市召开了高职院校后勤改革研讨会。从各学校在会上交流的材料和发言的情况来看,发展态势是好的,有很多学校的经验和做法值的学习和借鉴,但是,也存在一些明显问题:其一,是对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认识深度不一。其二,是改革的力度大小不一。其三,是改革的措施和办法略有区别,大致相同。改革创新不够,方案内容相近,新举措、新突破不多。据此而论,各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应当引起省教育厅及各主管厅局和地市的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统一布置,总结经验,加强交流,典型引路,促进改革。

现在各高职院校的后勤社会化改革已进入一个稳定发展的阶段。由于各学校的基础条件,现行体制,周边环境,人员素质,发展模式和学校领导以及政府的支持力度等不同,因此,后勤社会化改革必须坚持因地因校制宜的原则。按照积极稳妥,先易后难,分步实施,逐步到位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去进行。如在实现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方式方面可以多样化,在省会或学校集中的城市,可采取区域性布局,组建跨学校后勤服务集团的方式。学校少且分散,甚至只有一所学校的地方,(如只有我院一所学校在平遥),则可以采取另外不同的方式。跨校后勤服务集团的组成的方式,即可完全新建,也可采取以社会上信誉可靠的集团公司为基础,通过并入、托管、联办,股份合作等形式,整建制地吸纳从学校分离出来的后勤实体参加。也可以由几校联合组建股份有限公司,为相关后勤提供后勤服务。还可支持有条件有实力,办得比较好的一些学校的后勤实体,跨出校门托管其他学校的后勤服务。再比如在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各学校目前实行“小机关、多实体、大服务”的好,还是实行“小机关、大实体、大服务”的好,各学校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坚持实事求是,逐步推进,讲求效益,量力而行的原则来确定,如我校仍按“小机关,多实体,大服务”的管理体制实施。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个过程,在改革过程中,要特别防止三种倾向,其一是盲目照搬式;不考虑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死搬硬套别校的方式方法,选择一样的模式和途径进行改革,结果是效果不佳。其二是急于求成式:不考虑学校的实际情况,“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急于引进社会力量或急于把后勤部门建成实体,甚至把管理服务性的后勤部门也列为实体,在剥离上搞“一刀切”,结果是事与愿违,矛盾重重。其三是等待观望式:领导没有真正认识到后勤改革对全校整体改革的重要性,没有到考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后勤不改革没有出路。有的学校领导干部怕改革后服务质量差了,指挥不灵了,怕国有资产流失了,学校投入更多了。这种领导求稳怕乱思想严重,改革思路不清,政策导向含糊,领导力度不够,结果是改革效果较差,问题矛盾较多。以上这些作法,不但阻碍和延缓了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而且会严重影响学校的工作秩序,严重挫伤了广大教职工改革的积极性。从而也达不到改革的预期目的。所以改革既要考虑国家和省关于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方向目标和总体要求,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又要考虑因校因地制宜,条件成熟的加快实现社会化,条件暂时不成熟的要按照“分步走、走小步、坚持走、不停留”的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分步实施,逐步推进。总之,高职院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高职教育领域又一项重大改革,它关系到高职教育的总体改革和全面发展,又影响着学校的正常秩序和政治稳定。因此,各个学校在改革过程中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既要充分认识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又要清醒地认识到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坚持改革的原则和方向,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坚持后勤服务的宗旨。要理顺管理体制,不断完善运行机制。要处理好后勤改革中的各种关系,认真解决改革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教育和行业部门的主管作用,学校的主体作用,市场的调节作用,社会和教职工的参与作用。要坚持十六大提出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总体设计,全面规划,精心组织,统筹协调,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积极稳妥,全面推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路子,建立一种新型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高职院校后勤保障体系。为积极推动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信息化战略,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相关链接
Baidu
sogou